大胆的色泽,流畅的车身线条,无一不在诉说着车主对车的喜爱;但作为一款中档车型,大家都知道,车子本身的隔音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,同时也应该了解汽车噪音对人的影响,长时间处在噪音很大的车身内,不仅会影响在驾驶途中的精神,还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,总的来说,噪音的危害是很大的。
作为一个“有车一族”大家都知道,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车上的,而长时间的噪音喧嚣,让人很难忍受,尤其是想放松休息一下的时候,耳边总来传来杂乱的声音,让人不堪烦扰,心情变得恶劣,进而影响下,就会将这些恶劣的情绪带到生活中,工作中,然人很是无奈;这不,为了自己能有一个轻松一点的环境,车主来到了六安音豪店,为自己的所爱,换上一套“战袍”,让其能在噪音大战中无往不利。
现代飞思汽车隔音配置:
隔音部位:四门隔音,引擎盖隔音,驾乘舱底板隔音,尾箱隔音和翼子板隔音
隔音材料:车德尔顶级隔音材料
我们秉承专业细心、服务周、诚信经营的原则,为您带来舒适的听音坏境。
上海音豪专业汽车音响连锁机构_六安旗舰店联系方式:
网址: http://www.yhcav.com
新浪微博: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3555090281
导读:汽车隔音可以减少汽车室内的噪音,提高车主的驾乘乐趣和舒适度,汽车隔音主要以车体减振、车体密封和空腔吸音为噪音解决方式,在车内较薄弱的几个部位如:车门,后备箱,地板,前叶子板,引擎盖进行隔音。它不仅可以降低车内噪音,更可以大幅提升音响音效,使你的音乐还原得更完美,更富层次。
引擎盖隔音:引擎盖,顾名思义,就是引擎所在地,引擎是一辆车的主要动力,而引擎传出来的声音也不可谓不大,同时引擎发动产生的热量也很容易使车烤漆掉色,所以引擎盖在做好减振隔音的同时,还要做好防火隔音。
下面是引擎盖减振隔音,顶级的车德尔隔音材料被根据车身纹路切割成块状粘贴,既减轻了重量,又能最大限度减小振动。
引擎盖防火隔音:车德尔引擎覆膜;
U型槽:U型槽是引擎发动声传到车室的主要途径,做好U型槽的隔音,就相当于一道“防火墙”,虽不能说将声音全部都挡在外面,但隔音的效果却不言而喻。
原车U型槽:
U型槽减振隔音图:引擎是汽车自身最主要的噪音源,也是离驾驶人最近的噪音源,加强仪表板下部的隔音,能抑制引擎转速拉高时传入车室内的高频音压,是阻隔引擎噪音效果最明显的部位。

车门隔音:车门施工是在车门内钣金上粘贴减震和吸音材料,这样做是为了隔绝外界噪音,缓冲扬声器产生的声波对车门钣金的冲击;然后,在安装扬声器的底板上加装减震材料,主要为了减少底板震动,利用车门结构做一个共鸣箱体。
原车车门隔音材料:即一层薄薄的塑料薄膜。

将薄膜拆下可以看到,车门内都是空空的一片。
同样的,后车门也不例外。这样的“隔音”不说能享受到好的音响播放效果,光是风燥,路噪就能让人忍受不了。
前车门隔音:车门隔音的工序一般都是分为两个步骤,第一层就是车门内层铁皮的减振,将车德尔隔音材料剪成条形状进行粘贴,这样的粘贴最好是隔一块贴一块,不要完全贴满,完全贴满不仅会增加重量,还会造成车门的沉闷感;第二层则是密封隔音,在中间的门板上再贴一层止震垫,再次减少共振的大小,这一层是要贴满,才能够更好使车门形成音响的箱体,以消除共鸣噪音。
前车门中体隔音效果图:
后车门整体隔音:可以看到的是,每一处细节我们都会处理干净,不会造成拖沓感。
驾乘舱底板隔音:驾乘舱底板可以说在每天的行车过程中承受着成千上百次的振动,是最容易产生金属疲劳的地方,而驾乘舱底板也是评论一辆车好坏的地方,可以说,这个部位尤其重要。
驾乘舱底板第一层减振隔音:与车门第一层减振处理的方式一样,都是采用科学分贴式粘法,从而改善其振动的频率。
驾乘舱底板第二层消音隔音:利用隔音棉良好的吸音减震效果粘附在底盘上,将有效减缓底盘的震动,消除底盘金属疲劳。
尾箱隔音:尾箱的设计就是一个储物的空间,因为很是空旷,这也便利了从翼子板处,尾箱振动处传出来的噪声的传播和反射。
尾箱减振隔音:同样的方法,最大限度的减小共振。
尾箱两侧轮弧减振隔音:两侧的轮弧也贴上止振垫,可以更好的减少共振的产生,更可以减少车辆在崎岖道路上行驶时造成的严重噪音。
这样的处理,可谓双管齐下,杜绝一切噪音来源。
尾箱吸音隔音:安装消音棉,利用消音棉填充尾箱空间,减小声音传播和反射。
两侧轮弧消音:
翼子板隔音:翼子板隔音最主要是消除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路噪。同样也是两层隔音,同时翼子板衬板也同样做好隔音处理。
翼子板隔音效果:
音响只是手段,音乐才是目的,我们秉承专业细心、服务周、诚信经营的原则,为您带来舒适的听音坏境。
上海音豪专业汽车音响连锁机构_六安旗舰店联系方式:
地址:金太阳汽车城国际会展中心下83-86号
电话:0564—3631618 13956143808
免费客服热线:400-021-6108
网址: http://www.yhcav.com
新浪微博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u/3555090281